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623|回复: 0

12.梵净山生态与发展保障体制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8 1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项目名称

梵净山生态与发展保障体制研究


项目简介

生态与发展的制度建设是加快推进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打造全国示范性保护区的根本保障,面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都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监管运行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国家“五位一体”建设,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事业中,保护区管理机构侧重于对自然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地政府侧重于经济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如何统筹协调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地方政府求发展、保护管理机构求保护的矛盾,最终达到生态得保护、社区得发展、群众得实惠互利共赢的局面,本项目将着重研究如何用制度来保障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并成立一套完备的监管运行机制,为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和依据。


立项依据

梵净山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动物资源,生态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求一种平衡的、有效的、科学的制度保障体系和监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更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要求。


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一)调查梵净山社区居民的家庭生活及精神文明情况,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调查社区群众的对梵净山保护区的发展愿景、家庭经济状况及收入来源、经济产业发展等。

(二)深入周边乡镇政府听取意见建议,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

(三)定性分析梵净山保护区生态与发展的协同治理问题,既注重分析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正式制度方面的问题,又注重分析保护区社区群众的价值观念、理想愿景等非正式制度,以求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协同。

(四)综合调查地方政府对梵净山旅游开发的构想和底线,对比梵净山生态状况、社区经济发展愿望、地方政府开发愿望,结合前期信息,通过综合研判分析,创造性提出一系列符合梵净山保护区生态状况、社情民情、地方发展需求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监管运行体系。


二、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联系在一起,无法孤立地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其中协同治理的问题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无法用静止的方法来分析;梵净山生态与发展涉及梵净山管理局的管护、地方政府发展和社区组织协同共管,存在着多因素的干扰,无法用一元论的态度来对待。因此,面对梵净山在生态与发展中出现的协同治理问题,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协同。

(2)文献研究法。一是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体制监管的研究,二是结合梵净山保护区实情创造性研究生态与发展的问题,尽最大可能掌握原始的一手资料。

(3)制度分析法。本项目在分析梵净山保护区生态与发展的协同治理问题时,既注重分析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正式制度方面的问题,又注重分析保护区社区群众的价值观念、理想愿景等非正式制度,以求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协同。

(4)调查法。一是采用问卷和个别谈话的形式组织人员深入社区调查民声民愿及到周边乡镇政府听取意见建议,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二是组织前往省外先进保护区求教取经,交流学习,借鉴先进保护区的先进的制度和管护模式。

(5)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发展与保护的内在规律。

(6)探索性研究法。根据前期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的管护制度和监管模式。


三、创新点

本项目旨在对梵净山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统筹分析下,得出保护区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确保生态得保护、社区得发展、群众得实惠,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本项目切合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理念,为更好的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为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制度依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